你缺的,是法还是状态?
“心外无法
满目青山”
在智慧面前我们是无知的,
在果位面前我们是难以望其项背的。
像《天台宗纲要》,
我们哪怕只是读一读,
都会找到一种惭愧。
惭愧也是需要资粮的。
视频剪辑:妙天
这次我们派出九位师父去中普陀寺参加僧伽培训的学习班,实际上也是这样。这三十天哪怕只是把各种程序走一下,我们参加的人都会生起一种惭愧。佛法浩瀚,祖师慈悲,给我们置办了那么多家当,但我们知道的太少了。
所以对于经典,我们要系统地去读诵,去思维,去“问”。而当你有了理解,就能辨别他人的不足之处,这就是“难”。
“问”是讨教,“难”是给对方增加一种难度。他是这样理解的,那我就引经据典去驳斥他。辩经的时候为什么要把对方观想成文殊菩萨,就是因为在“问”和“难”的过程中,会增进我们对经典的理解,会了解自己拿捏不稳的地方。经法有没有吃透,一被问难,马上就显出来了。
还有一种更好的,就是当你对一些名相能够了达,同时这些名相的修法自己能去验证,也就是学和修并进,那是最好的。
那我们当下要怎么去实现呢,实际上就是要把身心沉淀下来。因为佛法很微妙,“无眼”也是一种法。所以我们那块匾额就叫“心外无法,满目青山”。什么是法?当你的心安下来的时候,铺天盖地都是法。你缺的是法吗?你缺的是修法的状态啊。
就像我们的安居仪式,过程很简洁,但这样的仪式,曾经的佛陀,曾经的阿罗汉们,曾经的贤圣僧团,都是如是去行的,而我们今天也如是行,那你有没有在如是行中超越时空与佛陀相应呢?所以表面看很简单,实际上内在的深刻是需要我们去感悟的。
大家排着队去踩界的时候,展现的难道只是我们文殊寺的僧团行列吗?它是在告诉我,以诸佛菩萨的大威德才令这个教法不灭,令我们僧团还能延续在世间。所以这哪里是我们的力量,都是佛陀祂老人家的力量啊!
我们能具足僧相,能行这个法,不仅仅只是踏在这样的土地上,行走于这样的行列中,而是意味着我们已经在“千臂千钵千释迦”的呵护之中。
所以我们每天要把心沉淀下来,找到一种修行的感觉。你有感觉了,那你在广闻博学当中就处处得到加持,处处能与文殊菩萨见面。
但是当我们的心绪还比较乱、比较浊,贪嗔痴还是生命的常态的时候,是很难理解戒定慧的状态的。所以,这就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:把心静下来,在一丝一毫中去剥落自己的心结,洗涤自己的业障,让身心越来越洒脱,越来越宁静。
大家能得法受用这是我心里面最希望的。你能得到法的受用了,生命质量就转变了,这也是给世人做一种证明。
至少,你内心世界的这种超越,可以帮助你的历代祖先了,你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家族的香火了。
——摘自2021年5月三参法师
于妙吉祥法堂分享
微信文章往期精选